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关键零部件九成靠进口

时间:2024-07-15 来源:江南app官方下载

  在广东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打磨车间,时间已是晚上9点,60台机器手仍在打磨一个个智能手机的中框结构件。

  一百公里外的佛山利迅达公司厂房里,一对舞狮机器人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了各种熟练舞狮人才能做出的惟妙惟肖的动作。

  一边是“机器换人”计划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政府争相补贴企业上机器人;一边是大大小小的机器人产业园开始冒起,“机器人概念股”成为股市新宠……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或产业基地多达数十个,相关制造企业总数从去年初的200余家到如今上千家,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所谓“机器人概念股”则超过50家。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兴起,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开始呈大幅上涨的趋势。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2014年,世界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5.6万台,猛增54%,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东莞,去年开始每年财政拿出2亿元扶持企业“机器换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也于去年11月挂牌成立,按当时的规划,该基地将实现市场化运作,由引进的香港大学教授李泽湘等多名机器人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运营,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开发。首期建成机器人研究院、孵化器及科技创业学院;第二期建设国际学校和高品质人才社区;第三期建设机器人基地骨干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

  早在1999年就布局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的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感叹,“今年以来,国内机器人产业真的热起来了”。

  机器人业内将整个产业链分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管理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器人的“身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

  “不仅是珠三角地区,国内90%的机器人企业都处在下游这个环节。”这是记者走访的机器人企业老板对行业现状的趋同的概括。

  在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如今已聚集了3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说,整个东莞市从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其中有知识产权的不到三分之一。“虽然数量可观,但是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基本上没有,行业发展散乱”。产业链呈现出“下游庞大,中游分散,上游缺失”的特点。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扎堆”产业链下游的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与ABB、Fanuc、Kuca等国际产业巨头差距甚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东莞市政府经信部门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地机器人企业产值普遍在4000万元以下,而其中11%的企业制造了近40%的装备产值,可见有的企业完全是微型企业。广州市工信部门数据也显示,2014年当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约200亿元,占装备工业总产值不到10%,如果仅是机器人产业,占比就更微乎其微。

  弱小带来的是,公司制作的机器人应用和智能水平也较低。何敏佳介绍说,德日企业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垄断了汽车制造等机器人应用的高端行业领域,而目前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公司制作的还多是以搬运和上下料为主的中低端机器人。

  记者9月中旬在佛山市举办的机器人博览会上看到,参展企业的机器人多在演示单一的抓取物品动作。研发生产控制器的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和记者说,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从类型看主要是以直角坐标机器人为主,相应的,就处在产业中低端,创新以及生产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太大。

  走进珠三角实施了“机器换人”计划的工厂车间会发现,可以有效的进行智能自动化作业的工业机器人、机器手多是瑞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和发那科(Fanuc)的产品。

  据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介绍,去年以这四家为代表的外国企业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超过70%。另一组数据也说明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还不高。201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1.2万台,只占国内市场销量的20%。

  发展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之所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国际巨头占据,其中很重要的缘由是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大多依靠进口,从而使得国产品牌机器人成本相比国外品牌机器人并无多大优势。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经理石金博说,目前东莞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企业只有零星几家,多数企业90%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比如,大量进口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和三菱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中低端的则从台湾地区进口。

  此外,很多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导轨、减速机、伺服电机等也必须依赖进口。目前,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领域,已出现一批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本土企业,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体积大、输出功率小等技术差距,而在精密减速器方面则鲜有代表企业。

  早在2008年就立项研发工业机器人减速机的广州数控,经过近6年攻关,在RV减速机最重要的两个性能——精确性和稳定能力上取得了突破,已经取得两项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专利,分别应用于公司的机器人及各种变位机上。

  “我们意识到工业机器人减速机在机器人主机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打破国外RV减速机的垄断,降低机器人主机成本,找到国产机器人的出路。”何敏佳说。

  据介绍,目前广州数控的RV减速机达到年产300台套以上,精度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广东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3年广东规模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将达9000多亿元。广东长盈精密公司董事长陈奇星和记者说,一套进口工业机器人平均价格为35万元,加上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配套设备,则需45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个企业的改造升级就动辄需要数亿元。

  正是看准了商机,不少国际机器人企业已准备和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为马上就要来临的机器人需求大幅度增长提前布局。一些国产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说,如果国产企业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那么很也许会出现“中国的扶持政策,火了国外的企业”。

  更让人担心的是,弱、小、散企业的丛生,会不会让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中快速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

  身边的大市场看似诱人,“但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应用的未来都可能遭遇困境。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说。

  机器人被认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自然为各国所青睐。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全力发展AI和机器人技术;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大力推进机器人、数字技术等新兴起的产业;日本、韩国也将机器人列为未来战略新兴技术。

  从不锈钢板转型机器人研发生产5年,今年有望销售额达1.3亿元的利迅达创始人霍锦添感触最深的就是研发和人才的重要。目前公司170人左右的团队中,70%是研发人员。此前,利迅达公司的人才主要依赖聘请行业内有经验的工程师加盟,他希望能够通过和高校联合培训的方式补充人才。

  广州数控技术总部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0多人。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模式,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

  “此举在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新产品研究开发、研发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公司有效整合国内外数控技术资源的平台,是广州数控自主研发的助推器。”何敏佳说。

  机器人产业是典型的三高——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资金也是技术攻关的重要保障。以广州数控为例,2013年研发经费高达1.18亿元,约占企业出售的收益的12%,连续9年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总收入比例5%以上。

  企业投入的同时,财政资金发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也不可小觑。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对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升级都给予财政资金补贴,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升级的高成本,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但机器人行业企业认为,有限的财政资源应投向基础性领域,建议政府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选择若干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支持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外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报,以及参与制定行业和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在机器人行业的话语权。

  面对各地对新兴起的产业的“热潮”,如何统筹全国产业布局,避免滑入低端过剩的陷阱?一些机器人研发技术人员对记者说,必须考虑到各地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配套,在部分地区布局机器人产业,不能再搞“一窝蜂”,明确各地不同的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在各国均处在起步阶段的服务机器人,国产机器人公司能够同步布局。

  政府还可以做什么?对于国内企业引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高端项目或并购收购设立公司,可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此外,应鼓励发展机器人再制造业务,建立机器人再制造过程中评估、交易买卖平台,形成制造、拆解、维修、再应用的产业链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