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客户案例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客户案例

走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磨炼威震九天的卫国长剑

时间:2024-05-14 来源:客户案例

  编者按:“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别认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一声就威震九天!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尊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我们就会伸出无情的铁拳……”

  伴随着威武雄壮的歌声,中国人民第二炮兵已经走过了40年的辉煌历程。从诞生之日起,第二炮兵就坚定地贯彻党和人民的意志,忠诚履行神圣的历史使命,高原大漠磨利剑,戈壁深山筑长城,为共和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在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去领略不同岗位上的官兵,用忠诚、智慧和汗水托举起倚天长剑的壮丽风采。

  和平年代,导弹大都贮存在群山深处的地下坑道内。担负坑道建设任务的工程部队官兵,被形象地称为“导弹筑巢人”。

  来到某坑道掘进现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台台高大的凿岩车,宛如电影《金刚》中的巨猿一般,挥舞着两条长长的钢臂,臂端的金刚钻头对准坚硬的岩石钻下去,就像钢针戳豆腐一样轻松。短短几分钟,就钻出10多个深达数米的炮眼。

  随着“轰隆隆”一阵巨响,坚固的岩层被炸开了。硝烟散去,一台台电动扒碴机、侧翻装载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来往穿梭,把堆积如山的碎石运出坑道。

  记者了解到,以往官兵打炮眼靠风钻、运石料靠独轮车,如今一台机械就能替代一个排的兵力,既减轻了官兵的劳动强度,又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

  在混凝土搅拌现场,记者看到20多米高的自动化拌和站正在紧张地运转,10多辆大型运输车把搅拌好的混凝土运进坑道。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当今最先进的高科技装备,曾被动了个“大手术”。原来,部队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该装备的一些设计需要改进,于是技术人员主动请缨,经过40多个昼夜的奋战,硬是攻克了自动化应用技术等20多道技术难关,使新装备改造获得了成功。

  坑道挖好后,还要安装通风、排水、供电等一系列复杂设施,一是确保导弹在贮存时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外部环境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二是满足阵地在战时减震、防爆、防辐射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导弹安全,延长其寿命并使其保持良好的性能。

  在某坑道安装现场,记者看到二期士官李晓亮正熟练地操作螺旋风管加工机。一张张铝皮被传送进机器里,一根根圆溜溜的风管从另一头滚出来。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按照图纸要求,往机器里输入程序和数据。

  随后,小李给记者展示了很多现代化的加工机械,如裁剪钢材用的等离子切割机、加工吊环用的弯头成型机等,不下50种。这些机械的应用,彻底结束了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各种安装器材的历史。

  采访中,记者认识了“爆破专家”熊献、“电气大王”谭和平、“机装博士”武韬等技术尖子。他们介绍说,对新装备,他们起初也一窍不通,是部队的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工程,帮他们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和维修本领。

  在重要的施工点位上,记者还看到了“电子眼”。作业面的各种情况,被同步传输到工程指挥中心。技术专家坐在指挥室里,就能全面掌握每个作业面的情况,立即处理各种问题。

  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和先进施工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部队的战斗力。近年来,他们承建的所有坑道都提前圆满完成,合格率为100%、优良率达90%以上。

  在九曲回环的山谷里行驶了老半天,越野车终于停了下来。闻讯而来的某导弹旅旅长任永吉带着记者在通过若干道岗哨后,钻进了一座普通的平房。

  任旅长介绍说,导弹装备平时都贮存在地下坑道内,这座平房就是某地下坑道的监控中心和入口。专门负责坑道内的警戒值勤及各种装备的检测维护的官兵,被称为“导弹守护神”。

  走进监控中心,只见两排电脑都在井然有序地运行着,值班人员正不停地调阅有关影像和数据。原来,坑道内安装有远程监控系统。通过这一个系统,既可以对警戒部位实施全方位监视,又能获得各贮存室的温度、气压等精确数据并实施自动调节。

  值班员马法庆和记者说,以往在坑道内徒步巡逻、检测,天天累得腰酸背疼,还容易出差错。如今有了这套系统,在键盘敲击声中就能对坑道实行有效管控,即使有条蛇想溜进来,也能在第一时间截获。

  坑道入口就在指挥中心后面,安装有先进的门控装置。该装置识别了任旅长的身份信息后,自动开启厚厚的防护门。一条连接各个贮存室的幽长甬道,便呈现在记者面前。一脚踏进去,仿佛步入了神秘的“迷宫”。

  走在甬道上,记者看到各个贮存室里,一群被白色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的官兵正通过种种精密仪器,对各种装备进行细致的检查。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按检修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指挥室里,专家组正通过大屏幕监控他们的工作情况。

  “总装组出现气密性故障,需要分解检测,请求支援!”2号贮存室刚发出求援请示,专家组就派出人赶赴现场进行会诊。10多分钟后,故障被顺利排除。

  任旅长介绍说,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检修工作进行全程监控,既减少了进出贮存室的人员数量,又有效统筹了专家技术力量,科学地解决了装检工作对技术人员的高度依赖与战略导弹装备对贮存室人员数量的严格限制之间的矛盾。

  连长唐胜华是个“老装检”。他说,装备检测是个细致活、技术活,来不得丝毫的差错。仅今年以来,他们就先后攻克了40多个技术难题,应用了10多项革新成果,使每次装备检测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前不久,他们依靠自身技术,将一个出现物化粘连的装备部件顺利拆分,填补了战略导弹装检领域的空白。

  崇山峻岭中,一条悄然而至的绿色长龙,为夏日的荒谷增添了几分生机——第二炮兵某基地机关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战”综合演练随即展开。虽然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对抗,但人们从中嗅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

  每名参训人员的桌面上都摆放着多本内容不同的“作战资料”,从战役背景到局部情况,从“红”“蓝”两军作战企图到战役编程一应俱全。大家正紧张地拟制作战决心、撰写作战建议,在电脑上标绘作战决心图。

  伴随着阵阵急促的键盘声,一份份图文并茂的作战决心和建议相继传输到评审组的电脑上。由基地首长和导弹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按照“陈述作业、质疑提问、回答问题、评议成果”的答辩式评审方法,随机提问,现场点评。

  这种“集团作业、独立筹划”的新训法,不交底案,不搞摆练,把所有作业条件一次性下发,依据“敌情”演战法。参训人员提出一种战法,进行一次作业,组织一次评审,开展一次研讨。从基地司令员、政委到导弹旅长、政委,从副职首长到部门领导,人人都要拿出制敌之策,个个都要接受评审组考核。采取这种训法,目的是要打破程式化的演练模式,从根本上练出首长机关的敌情判断能力、独立筹划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一场持续数日的“唇舌之战”刚刚结束,此次综合演练的“重头戏”——导弹旅首长机关带分队实地作业就开始了。

  A导弹旅奉命执行机动,部队刚拉出营区不久,就接到“卫星临空”的警报。迅速寻找隐蔽地域、展开伪装材料、施放发烟罐,“敌情”处置得干净利落……

  B导弹旅奉命执行跨区铁路机动,到达指定地域后,官兵们正在卸载装备,被一阵乱枪打了个措手不及。一股“敌特”小分队忽然出现,该旅迅速派出兵力,“敌特”被消灭……

  各部队机动路上,“空情”一路追赶,“蓝军”袭扰不断。一会儿遭“敌”远程空中打击,一会儿指挥系统又被“蓝军”破坏。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各导弹旅处置果断,所向披靡。

  在演练场,记者欣喜地发现,官兵们越练越精明了。部队机动途中,防卫伪装天衣无缝;到达集结地域,侦察分队警戒到位;占领发射场坪,电子防御周全细致,根本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面对“蓝军”小分队的一次次失败报告,基地指挥所里传出了爽朗的笑声……

  塞外山谷,3枚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战”开始上演。

  扮演“蓝军”的是第二炮兵某合同训练基地一批年轻的官兵。记者看出,他们不仅穿着特别的迷彩服,佩戴着独特的标识牌,使用的装备更特殊:驾驭的是先进的“战场环境模拟车”,操作的是含“芯”量极高的精确制导武器模拟系统、激光模拟精确打击系统。

  该基地参谋长、“蓝军司令”汤天志和记者说,战略导弹部队的信息化“蓝军”,是为了适应一体化实兵演练的需求而组建。如今已担负起模拟未来信息化战场,对“红军”导弹部队实施精确打击、网络攻击、侦察监视、电子干扰、信息欺骗等多种“作战”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对抗手段,与演练对象进行近似实战的模拟对抗,以检验和提高导弹部队的整体实战能力。

  演兵场上,云谲波诡、变幻莫测。转瞬之间,天上卫星巡游、空中战机飞驰、地面雷达报警。“红军”占领阵地不久就被发现了,汤天志一声令下,“蓝军”出其不意地采取大规模的立体侦察、电磁迷盲等手段,对“红军”导弹阵地实施连续的“激光打击”、“网络攻击”和“化学袭击”。平时训练有素的“红军”导弹部队赶紧撤收装备,转场待机。

  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这支让“红军”连吃败仗的信息化“蓝军”,官兵的平均岁数只有27岁,均获得第二炮兵战场导调员“资格认证”,不少人还是军事学硕士、学士。

  为把导弹部队练成“真老虎”,这群年轻人紧跟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战场,认真研究逼真模拟、有效对抗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接连迈出新步伐,已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战场网络,研制出模拟激光精确打击系统、侦察监视系统和网络攻击系统,制定了新的指挥程序、操作规程和训练大纲。

  信息化“蓝军”的出现,使导弹部队训练场真打实战的“硝烟味”愈加浓烈。在这次演习中跟他们过招的“红军”官兵评价说,“蓝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战法诡秘,用狠招、辣招给他们上了一堂精彩的现代战争“大课”,使他们的训练观念、训练手段和方法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前方,后面公安护送,路旁5米一岗……在这样的“优待”中,某特装运输营的车队出发了。该营担负着战略导弹特种器材的运输任务。

  特种器材价值连城,异常娇贵。运输中,官兵们像对婴儿一样小心地呵护着,每隔2小时就检查一次器材的捆绑固定状态及周围空气、介质等情况,并向上级报告。担负检测任务的某连连长杨登荣介绍说,以往检查、控制车厢内的特种器材,都依靠人工动手,如今安装有自动化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只需输入程序、摁下电钮,就能迅速得出有关数据资料,大幅度的提升了技术保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子夜,车队攀行在陡峭的山道上,气温越来越低。在闯过一道道“鬼门关”后,面前出现了一道长1公里、坡陡近20度的冰大坂,倾斜的路面上滑得像浇了一层油。怎么办?硬闯过去肯定有危险,必须拿出一套稳妥的解决方案。刘营长和司机跳下车,分头查看完地形后,在一起研究了老半天,提出“梯次跟进”、“快速垫轮”等办法。很快,车队又缓缓起程了。

  这个营的驾驶员,成天和特种装备打交道,人人都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优秀驾驶员汪崇军介绍说,特装运输车超高、超宽、超长,为练就一手硬功,他们经常在仅比车身长1米多的场地上练调头,在比车头宽0.2米的500米狭长坑道练倒车,用大吊车练吊酒瓶。

  刘营长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有一回,某连连长何文玺在执行任务途经老家时,碰巧在一家医院门口看到病中的妻子从里面走出来。当时他真想冲过去问问妻子的诊断结果,但纪律不允许,他只好躲在驾驶室里,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渐渐远去。

  特殊的使命,特别的纪律。近年来,该营官兵每年大部分时间都驰骋在祖国的万里运输线上。他们执行的各种器材运输任务,全部做到了安全准时、万无一失。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以为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显著地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为尖端武器的历史性决策;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1959年,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1966年6月,党中央、作出了成立第二炮兵领导机关的决定。7月1日,正式启用第二炮兵番号。这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以独立建设的态势进入中国人民的序列。在此之前,我国已开始发展战略导弹武器,并组建了战略导弹营、团和基地。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第二炮兵方队雄姿英发地踏上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

  1996年3月,在的直接指挥下,我新型导弹部队向东南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这是第二炮兵首次向世人公开展示其战斗力。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1999年10月1日,当第二炮兵受阅方队再次英姿勃发地走过,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