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80后小伙儿彭建生,经过14年在打磨岗位上的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发明出了在数字控制机床完成精细螺旋槽加工的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航空、航天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中得到普遍推广……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80后小伙儿彭建生,经过14年在打磨岗位上的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发明出了在数字控制机床完成精细螺旋槽加工的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航空、航天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中得到普遍推广。
彭建生今年34岁,进入707研究所工作已经14年了。“提起辽宁舰、驱逐舰、北斗导航卫星,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豪,我更是如此。因为里面有我亲手打磨的零件。”彭建生说。
前沿新闻记者了解到,辽宁舰、驱逐舰、北斗导航卫星……这些高科技装备每个都需要数百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很多零部件的精细部分都是以千分之一毫米计算,只能凭操作经验才能完成。
“我们负责马达轴的制作,它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精度将直接影响导航系统的性能。而马达轴的精度达到千分之五毫米,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70分之一,这个精度普通人根本没办法感知。”毕业于九江船舶技术学校数字控制机床专业的彭建生进入707研究所的第一天,就开始跟师傅倪长松学习怎么样用耳朵听来判断加工精度。
这项经验技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为了能更好的找对“感觉”,彭建生在夜深人静、别的设备停机时,一遍遍练习,听声音凭感觉进刀。勤奋的彭建生很快掌握这份技艺,但是人的因素最重要,且“听”时间长了容易疲劳,易造成误差,即使在数字控制机床稳定的情况下,一天也只能生产一两件,产品成活率不足50%。
彭建生有着不服输的精神。2010年,707所引进新型数控磨床,有必要进行高精度陀螺仪电机轴的加工。这个电机轴上要加工出32条深度不能大于0.001毫米的凹槽,这样的设计精度在国内没有先例,因此也没有一点借鉴。
“我可以创造这个第一次!”熟悉机床、查阅文献、开发程序,彭建生用了半年的时间摸透了机床的特性,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试制成功,将产品成活率由50%提高到99%,生产效率提高了4到5倍,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大幅度降低了加工成本。这种工作方法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航空、航天以及精密制造等领域中得到普遍推广。
前沿新闻记者了解到,彭建生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跟他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密不可分。“他喜欢问,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彭建生的师傅如此评价他。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虽然磨工的工作比较枯燥,因为我喜欢思考,觉得工作新鲜、富有挑战性。”彭建生告诉前沿新闻记者,现在特种材料需求慢慢的变多,传统的车铣刨磨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了。磨加工越来越受重视,他有一个近期的想法,在高速磨削上下下功夫,把加工效率提上去。长远来讲就是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我们基础工业技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前沿新闻记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