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立足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基本的产品为悬架及减震系统、动力及相关系统、内外饰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模具、发泡模具和压铸模具。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中的“C36汽车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门类—“C36汽车制造业”大类—“C367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小类。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如下: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产销回归400万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快速地发展,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迅速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成为引领全世界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提供对应的零部件产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稳步发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7年至2022年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规模从3.7万亿元增长至5.4万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7.8万亿元。
汽车轻量化是指汽车在保持原有的行驶安全性、耐撞性、抗震性以及舒适性等性能不降低,且汽车本身造价不被提高的前提下,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汽车轻量化是设计、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成型技术的优势集成,是汽车性能提高、重量降低、结构优化、价格合理四方面相结合的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汽车轻量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采取高强度、轻质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这些新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抵抗腐蚀能力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减轻汽车重量,提高汽车的能效和安全性。此外,汽车轻量化还涉及到制造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例如,使用先进的连接技术、冲压技术、铸造技术等,能更加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在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趋缓的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EVTank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美国和欧洲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0%,EVTank分析认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没有到达预期与德国等国家的2023年补贴退坡有较大的关系。展望未来,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30.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80.0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0万辆。
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受汽车制造业相关法律和法规及政策影响。汽车工业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的整体实力,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公司核心业务紧密围绕乘用车轻量化的发展机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目前基本的产品为悬架及减震系统、动力及相关系统、内外饰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模具、发泡模具和压铸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公司成立至今,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突出的研发和响应能力,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尤其是汽车悬架系统零部件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已进入巴斯夫、天纳克、万都、博格华纳、曼胡默尔、汉格斯特、日立、采埃孚、舍弗勒、众力、大兴、东洋橡塑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的供应体系,并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声誉。公司产品间接配套大众、本田、通用、吉利、长安、奇瑞、马自达等国内外知名的汽车生产厂商。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目前基本的产品为悬架及减震系统、动力及相关系统、内外饰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模具、发泡模具和压铸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公司逐步掌握了独立自主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拥有从模具开发到产品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体系,获得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一线汽车制造商的认可。基本的产品图示如下:
公司主要是做汽车悬架及减震系统、动力及相关系统、内外饰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模具、发泡模具和压铸模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报告期内,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于以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出售的收益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为保证采购行为的规范性,公司制定了《采购管理规范》《合格供方管理规定》等采购管理制度。在开发新供应商时,采购部门依据《供应商调查表》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背景调查后筛选出符合品质衡量准则的供应商,再由采购部门组织质量中心、产品工程部通过当地考验查证、样品检验等方式对供应商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产品的符合性及稳定性、交货周期、价格合理性、付款方式等评判标准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列入合格供应商。采购部门定期会同质量中心对供应商日常供货情况做管理评估,确保所采购的物资供货及时、质量合格、价格合理,满足生产交付和技术标准的需求。
公司主要是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公司依据客户的交货需求,编制合理的生产计划,各部门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环节按计划要求完成。
汽车零部件行业内,知名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对供应商进行合格供应商认证,定时进行评估,并以最终的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公司在与潜在客户取得初步合作意向后,积极配合客户做好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认证通过后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对于存量客户,公司配备专业的客户经理进行跟踪维护,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配合做好定期评估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从客户处获取新项目定点。公司在接到客户需求后,组织技术、销售等部门结合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及合理利润等要素进行报价。通常情况下,客户在项目定点前会对供应商的产品成本、品质、技术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供应商。公司中标后,双方签署项目合同,对产品系列、每年采购价格、每年预计采购数量、项目各主要节点进行约定。项目开发过程主要包括模具及工装设计制造、生产设备配置、样件试制、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通常需要1-2年的周期,而从PPAP至项目达产,则通常需要 3-6个月左右的爬坡期。客户一旦选定供应商,合作关系往往也将保持长期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能力,把握好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机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及塑料类轻量化零部件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业务竞争力,促使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同时公司内部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实施区分事业部细化考核机制,激发全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产品毛利率,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严格控制期间费用,报告期内实现销售净利润率持续提升。2023年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90,306.43万元,同比增长30.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64.69万元,同比增长75.08%。
2023年度,公司依托同时掌握铝压铸和吹注塑生产工艺,且公司具备自行设计、生产模具的能力,积极开拓市场,实现快速的业务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多个新项目定点,具体如下:
1)悬架及减震业务:报告期通过万都、天纳克、大兴、日立、东机工等客户,间接供应了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比亚迪002594)、赛力斯601127)等主机厂,产品包括顶盖、防尘罩、缓冲垫圈、浮动活塞等塑料产品和上支撑壳体铝压铸产品。
2)动力及相关业务:报告期公司成功开发了转向系统中的齿条壳体、齿轮箱壳体和扭力传感器壳体等产品,丰富了公司产品线。其中转向产品生产工艺不仅包括铝压铸,还涵盖了五轴CNC加工、高压清洗、自动化装配等,通过客户万都间接供应给某头部新能源车企的热销车型。2024年将有部分蜂巢项目转量产间接供应长城汽车601633)。公司正积极与转向一级供应商沟通,多个优质项目正在洽谈中。
3)三电及相关业务: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升高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拥抱新能源趋势,加大在三电领域的投入,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开发了电驱的主壳体、水套、前盖、后盖、转子端板、控制器上盖、电池端板、冷却泵体及蜗壳等产品。首次应用了热压装配、摩擦焊接等工艺,建设了10万级的无尘恒温车间。直接供应零跑汽车减速器壳体、控制盖罩、转子端板等产品。通过博格华纳、舍弗勒等客户,间接供应比亚迪等主机厂。
2023年度,公司内部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实施区分事业部细化考核机制,激发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公司通过持续完善财务控制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员工绩效、奖惩制度,提升人力效能;优化采购和生产管理,降本增效;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优化技术工艺,提升自动化能力;升级信息化管理平台,整理信息资源,提升数字资源效益等,不断提升内部管理质量。通过各项公司内控制度的优化和贯彻实施,持续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为提升公司经济效益、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人力资源是公司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提升措施。包括聘请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外派业务骨干人员学习,同时组织内部培训及交流等形式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拓宽了员工视野,提高了员工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建立了长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骨干人员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研发创新作为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始终给予高度重视,致力于通过公司自主研发创新,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按计划稳步推进顶盖机边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技术研发、乘用车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壳体的研发、新能源减速器壳体的研发等相关工作,有效开拓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种类,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2023年研发费用达4,578.39万元,较2022年增加44.00%。研发成果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166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报告期内,公司先后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适创杯”模具设计挑战赛全国30强、江苏省轻量化汽车减震支撑零部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
公司围绕核心业务和技术,坚定地走技术创新之路,进一步加强在优化产品结构、保障产能供应方面的投入力度,紧紧把握汽车轻量化发展契机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2023年6月,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3.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为公司布局高精密铝制件产线及模具车间改造升级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助力公司产能储备,满足市场订单需求,推进公司快速发展。
主要系本年营业收入较去年增长30.46%,动力及相关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悬架及减震系统产量和销量均较去年上升,内外饰系统因客户结构调整,导致产量销量下降。
汽车零部件行业内,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对供应商进行合格供应商认证,定期做评估,并以最终的评估结果决定是不是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公司在与潜在客户取得初步合作意向后,积极努力配合客户做好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认证通过后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对于存量客户,公司配备专业的客户经理进行跟踪维护,及时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配合做好定期评估工作。
报告期内,企业主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从客户处获取新项目定点。公司在接到客户的真实需求后,组织技术、销售等部门结合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制造费用及合理利润等要素进行报价。通常情况下,客户在项目定点前会对供应商的产品成本、品质、技术能力等因素做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供应商。公司中标后,双方签署项目合同,对产品系列、每年采购价格、每年预计采购数量、项目各主要节点进行约定。项目开发过程最重要的包含模具及工装设计制造、生产设备配置、样件试制、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常常要1-2年的周期,而从PPAP至项目达产,则常常要 3-6个月左右的爬坡期。客户一旦选定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往往也将保持长期稳定。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及行业经验,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涵盖了悬架及减震系统、动力及相关系统、内外饰系统、三电及相关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及注塑模具、发泡模具和压铸模具的生产,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巴斯夫、天纳克、万都、众力、博格华纳、曼胡默尔、汉格斯特、日立、采埃孚、舍弗勒、大兴、东洋橡塑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与上述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专业的技术实力、严格的质量管理、及时高效的服务能力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大型一级汽车零部件通常涉及多种零部件,对应不同生产技术和工艺路线,公司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铝压铸和吹注塑生产工艺的企业之一。汽车行业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认证和管理机制,公司获得客户定点均需先通过客户的相关资质认证,整个供应商认证和考核过程严格,通常需要 6-12个月的时间。公司向现有客户开发其他工艺类型的产品,认证流程简化,且公司熟悉现有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双方合作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有助于公司缩短新业务的开发周期。目前公司为巴斯夫、天纳克、万都、安徽中鼎等客户同时提供铝压铸件和塑料件,为客户配套提供一站式的汽车轻量化产品或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粘性、合作深度以及客户满意度。
铝压铸方面,公司掌握真空压铸技术、超低速层流+局部挤压联合铸造技术、异常监控技术等核心工艺和技术,并且针对主要具体产品持续进行工艺优化和创新。吹注塑方面,公司掌握高玻纤含量工程塑料、超厚壁纤维增强工程塑料、大型复杂高光泽免喷涂外装饰件、高镜面低应力装饰件等产品的注塑成型技术。
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公司在引入通用自动化设备的同时,基于多年生产制造经验,形成了针对特殊工艺流程自主开发自动化设备的能力。公司针对聚氨酯材料弹性较大、机械加工难度大的特性,通过对聚氨酯材料加工工艺和自动化加工设备的研究,自主研发设计了汽车减震垫缓冲块的切割专用车床,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并已形成一项发明专利。此外,公司对内置件装配和悬架减震支撑总成装配的工艺流程进行分解研究,自主设计了内置件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和机加工、装配、旋铆、检测一体化制造生产线。前者可实现铁芯和聚氨酯上料、聚氨酯称重、铁芯尺寸检测、铁芯和聚氨酯装配、成品对称度和尺寸检测、标记等工序全自动化,同时过程机械手会自动对各道工序产生的不良品进行自动识别并分流到指定的不良品区,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后者实现零部件上料、总成旋铆、检测、二维码标识等工序全自动化,同时可24小时不间断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此外自动化生产可有效保证总成装配后产品机械性能的一致性,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
经过与各类客户的长期紧密合作,公司深刻理解了不同客户的技术和体系需求,获得了欧系、美系、韩系、日系和本土客户的广泛认可。在众多项目开发过程中,公司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和生产过程等环节的核心经验。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概念设计、生产可行性、生产过程稳定性、故障失效分析等环节的多方位技术支持。
模具开发技术是汽车零部件开发和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公司制定了严格的模具企业技术标准,不断优化模具开发管理流程,逐步实现模具的模块化设计和并行化开发。公司自主开发和生产模具,缩短了模具开发周期,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确保了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快速交货和良好品质,显著提升了为客户综合配套的能力,也为公司开发新产品、获取新项目提供了支持。
公司针对重点客户建立了一支包括项目经理、销售经理、产品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在内的服务团队,定期对客户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推广公司的新技术、新工艺,保证快速响应客户,为客户提供高效良好的服务。同时,公司具备较强的新产品同步开发能力,能为客户在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原材料选择、技术指标参数设置及生产工艺可行性论证等方面提供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粘性。
基于IATF16949、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结合纽泰格的实际情况,公司编制了市场销售、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产品交付全过程的《质量手册》,规定了公司总经理及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手册》的各项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客户质量标准。同时,公司拥有高低温测试仪、耐久试验机、三坐标测量机、冲击试验机、X-探伤机、万能拉力机、数字成像三维工业CT机等各式试验和检测设备,用于产品研发和生产阶段的质量测试。凭借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强执行力的质量控制措施,公司保持了较好的产品品质管理效果,深受客户认可,使公司与客户的合作不断深入。
2023年,公司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逐步的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创新能力,把握好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机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新趋势,促使公司业绩稳步增长,本报告期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0.46%。同时企业内部持续优化管理体系,实施区分事业部细化考核机制,激发全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产品毛利率,本报告期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 4.74%,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严控期间费用,最终本报告期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75.08%。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等特征,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正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 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产销回归 4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 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支撑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是汽车产业链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我国整车产销规模扩大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将不断增长。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拓展,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断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来深化供应链的全球布局。未来随着整车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对降低成本的需求逐渐增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仍需不断提升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速度,提高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加快进口替代进程,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应对全球竞争和成本压力的挑战。
积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将聚焦新能源应用、拓展转向系统应用、优化传统应用项目,持续进行生产的基本工艺提升和技术升级,从而推动公司高质量、全面化发展。同时把握好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机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零部件新产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整车厂的合作,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和提高在铝合金及塑料类轻量化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品线和市场份额,致力于成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领域全球领先的供应商。
公司将严格按照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计划进行项目投资,确保募集资金的存放和使用合法合规,同时努力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争取尽早实施募投项目投产,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公司竞争优势,为拓展公司业务夯实基础,为股东创造效益。
依托现有客户资源优势以及多年积累的铝压铸、吹注塑汽车零部件及模具方面的技术优势,公司不断开拓新客户及新应用,新应用给公司打开了新的市场,从零跑汽车的铝合金压铸零件业务开始,逐步开发了舍弗勒、博格华纳、联合电子、曼胡默尔等一众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零部件业务配套开发项目,公司开发应用除了三合一的铝合金壳体及端盖外,还有启发电机端盖、转向机管柱及壳体、滤清器壳体及盖板等。为努力保障公司未来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和成长性,公司在积极满足现有核心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市场轻量化的发展机遇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铝合金压铸件的新增需求,拓展在新应用中获取新客户、新产品份额的竞争能力,做好意向产品和业务的推进工作,提高样品转量产的比率,促进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发展。
公司将持续加大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资,通过参与客户产品的前期开发,准确把握未来的产品与技术方向,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在压铸工艺上,不断细化提升电机壳体和散热片等关键部件的制造精度、通过设计优化降低电机壳体的重量、通过压铸工艺实现电机部件的集成化制造,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注塑工艺上,公司将重点开发精密注塑结合先进的模内实时监控技术,配合以自动化单元实现整个闭环式柔性单元注塑,为公司在汽车精密级电子塑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加工工艺上,将深入开展在零部件表面脱脂、磷化、涂胶处理业务,充分利用各合作方的技术、品牌、市场和渠道优势,逐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增强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逐步对模具制造场地进行数智化升级,包括实施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导引运输、智能仓储等,以切实落实数智化这一理念;同时将重点开发生产类、检测类、装配类以及复合类的自动化系统业务,从系统柔性化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以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巴斯夫、天纳克、万都、东洋橡塑、众力等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为69.99%。若未来公司与巴斯夫、天纳克等重要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发生变化或终止,或主要客户因其自身经营原因或因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或因公司的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生产交货等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导致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发生不利变化,而公司又不能及时拓展其他新的客户,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今后公司将紧密联系现有客户,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开发能力,快速响应并满足现有客户需求;同时不断开发新客户和新业务板块,优化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降低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
公司用于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铝锭和塑料粒子,虽然基于与主要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当原材料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产品的销售价格将定期进行调整,但不排除未来上述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难以全部、及时的通过产品价格调整消化上述影响,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通过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减少原材料损耗、精益管理降低费用支出、扩大产能实现规模经济、与客户签署附有价格调整的销售协议,当原材料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产品的销售价格将定期进行调整;以及通过与主要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及时获得原材料价格变动信息,调整库存量等手段,从而避免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
报告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35,144.29万元,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0.98%,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情况良好,报告期内公司未出现大额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情形。但是,如果未来公司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管理,或者公司客户的经营情况发生了重大不利变化,公司可能面临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甚至无法收回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完善客户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并完善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应收账款的各方面管理。
随着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及可转债投资项目逐步投入使用,固定资产规模相应增加,资产折旧摊销随之加大,若不能及时释放产能产生效益,将对公司经营业务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为此,公司将结合各个项目实施进度,提前合理布局,加快产能释放,提升产能利用率及产品良率,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促使项目及时产生效益,努力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已有3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03.79万股,占流通A股14.98%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9.98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限售解禁:解禁4589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57.35%,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真实的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股东人数变化:一季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4-03-08)增长114户,幅度1.24%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